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05|回复: 4

2012大量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 国产电影将在2012年死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4 11: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莱坞大片观影手册



  该来的还是来了,经过将近两年的谈判,2012年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国外分账大片配额20部基础上引进14部特种片(3D或IMAX);2、美方票房分账比例从13%-17.5%(0.45亿以内按13%比例提成,每过0.1亿加0.5%,最高不超过17.5%)提升至25%。据国外媒体报道,上述协议将即时生效,虽广电总局暂未公布协议细节和应对政策,但不可否认今后内地影迷将在大银幕看到更多好莱坞大片。

  业内人士惊呼,“好莱虎”这次真的来了。这一次变化,是继1995年中国开放10部国外分账大片、2003年开放20部分账大片后,电影进口政策的第三次重大调整。

  2月18日新政之前,国内每年的分账大片大约在22部到25部之间,从2008年开始包括4部到5部“特种片”,譬如2010年单发IMAX的《天降美食》,去年仅以3D形式上映的《里约大冒险》《蓝精灵》等。业内人士分析,即使刨除已有的特种片配额,每年影迷也能多看10部左右特种片。按照IMAX公司提供的数据,国内目前已有66块商业IMAX银幕,3D银幕已超5000块。在这两个领域,华语片量太小面临着巨大竞争。每年十来部IMAX电影,对那些花高价建设IMAX银幕的影院而言也算场不大不小的“及时雨”。

  历史地看,每一次进口片政策的改变,短期内对国产片市场肯定有挤压,但也都因“鲇鱼效应”推动了电影市场发展及电影体制改革。

  1995年十部进口大片进入后,在盗版VCD和电视崛起的冲击下,很多电影观众被重新拉回到久违的影院。2003年20部进口大片政策实施后,国内电影票房从2002年的9亿元增至2011年131亿,增速全球第一,挤进全球前三;重要的是,2004年开始,国产电影票房占比首次超过国外分账大片,此后2004年至2011年国产电影票房占比基本在55%左右。2003年的那次改变更促进多项改革:2002年放开社会资金和民营企业拍摄电影和院线制改革、2004年实行CEPA政策,内地、香港合拍片不再受进口片配额限制。2012年这一次的变化,电影市场将得到多大推动,中国电影体制将有何种改革,我们拭目以待。

  基于此,本报策划2012年好莱坞大片观影指南,既能满足影迷需求,又能知己知彼,了解美国电影的流行风向,学习借鉴。

  ■ 好莱坞在中国

  每月上映三部好莱坞片

  按照惯例,国外分账大片绝大部分是好莱坞六大公司的产品(派拉蒙、华纳、20世纪福斯、迪士尼、索尼哥伦比亚和环球)。中美电影新政如果执行,今年34部左右的好莱坞大片将以平均一个月三部左右的频率攻占国内银幕。

  事实上,近年来好莱坞但凡是大制作商业片,大部分国内观众都能看到。以今年为例,北美票房排名前20的电影,只有《宿醉2》《帮助》《伴娘》《X战警前传》《穿靴子的猫》《鼠来宝3》六部未引进。记者采访多家好莱坞驻华机构得知,每家今年比去年都要多送审2到3部电影,以较能获得票房的商业大片为主,一些轻喜剧仍不在此列。

  平均每月上映三部好莱坞大片,意味着在任何有国产片的档期里,都可能有一部好莱坞电影在上映争夺观众,中小国产片闪躲好莱坞大片的空间变小。以2012年春季为例,从1月28日到3月20日,共上映五部好莱坞分账大片,其中四部夺得过周票房冠军,华语片在近两个月内未尝冠军滋味。春季档并非好莱坞大制作集中上映之时,两个月后的暑期档才是他们的强项。以2011年暑期档为例,进口片占据67%的票房,今年暑期档将首次检验好莱坞大片增量后的影响。

  ■ 业内人士谈

  分析1 哪些影片会被引进?

  分析一下在中国获得高票房的好莱坞片,一般多包含未来科幻、外星人入侵、地球毁灭、超级英雄等元素。曾在中国上映过的系列片续集(或前传)、六大公司的动画片、有中美合拍元素或内地演员参演的一般也会引进。

  让我们对应一下IMAX公司的排映表,可以看出,今年《泰坦尼克号(微博)3D》《战舰》《复仇者联盟》《异形前传》《超凡蜘蛛侠》《黑衣人3》《霍比特人》《飓风营救2》《马达加斯加3》《冰川时代4》《勇敢雄心》《007:天幕坠落》《特种部队2》《黑暗骑士崛起》《谍影重重4》等分账片,《生化危机5》《云图》《环形使者》等批片、合拍片引进可能性最大。

  此外,像《白雪公主与猎人》《摇滚年代》《全面回忆》《地球引力》《林肯》《悲惨世界》《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分账片也有可能引进。

  分析2 更多海外巨星来华?

  除了配额增加,好莱坞大片在华票房分账比例提升,从13%提高到25%。接近好莱坞公司驻华机构的人士告诉记者,分账比例的提升比配额提升只会有利,如该政策不打折扣地执行,将刺激好莱坞片商加强在中国的宣传力度,譬如更多的硬广告,更多的主创来华宣传。

  但要更多影迷看到国外巨星主创来华宣传,并非只要中国市场变大就可以,档期调配困难或许才是根本。有好莱坞驻华机构人士告诉记者,一般好莱坞大片的全球宣传,都是提前半年确定走哪些国家地区,中国有审查机制、档期确定又晚,中国很难提前半年进入宣传计划,除非极有把握过审的电影,比如去年的《变形金刚3》和前年的《阿凡达》,此外有些大牌明星来华签证也存在一定问题。

  分析3 文艺片依旧“难看”?

  中美电影新政刚公布时,不少影迷曾热盼将有更多文艺片引进。但记者采访好莱坞六大驻华机构时获悉,由于增加的14部电影集中在3D和IMAX,文艺片一般没有制作这两种版本的预算,从他们的渠道推荐文艺片的可能性很低,于是乎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9部,到如今都只有《战马》在中国上映。

  多年参与协助推广批片的人士也告诉记者,目前没有迹象表明批片的配额也将增加,如果总共50部进口片配额不变,批片运作商甚至担心配额会相应减少,多数批片商期待商业制作能收回版权成本,所以别说好莱坞的文艺片、爱情片、甚至欧洲文艺片想进入中国都会变得艰难。

  分析4 内地电影院获利?

  上海联和院线发言人吴鹤沪表示,对于影院来讲,增加14部分账大片肯定是利多,因为好莱坞大片品牌力度强,观影人群较为固定,只要不是质量特别差,一般都能增加影城观影人次。根据记者简单统计,从2008年开始,国产片过亿占全年过亿影片比例逐年下降,而进口片比例处于上升状态;排名前十的影片中,进口片数量逐年比国产片多。由此来看,观众对好莱坞大片的热衷程度肯定是上升的。

  星美传媒集团董事局主席覃宏告诉记者,增加好莱坞大片对影院短期内是好事,星美旗下影院肯定会做好迎接更多观众的准备。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分账比例由发行方还是影院承担,暂时还没有定论。但吴鹤沪等人均表示,愿意和外国片商坐下来商谈,不要像去年底《金陵十三钗》提高分账比例那么突然,从而闹得不开心。

  分析5 华语影人练好内功?

  对于覃宏来讲,星美传媒旗下还有电影制作公司,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他告诉记者:“现有国产片本来就多,选择档期时都在躲着好莱坞大片。现在增加14部,国产片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曾在索尼哥伦比亚公司工作过的导演何平(微博)观点比较特别,首先他觉得政策的改变会让国内的制片人更加了解竞争对手的运作模式,“国内观众不缺乏对进口大片的了解,也不会因为多看几部进口影片就少看国产影片。我反倒希望借此机会能够有国际制片人、国际制片公司进入国内市场,什么时候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许才能在冲击上游制片的同时,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造血功能’。”在何平看来,除了上游的制作能力,影院和院线这样的下游也需要更多创造票房的影片上映,增加进口影片对下游是一种输血行为,把下游院线、影院的生存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等待上游制片“病情”好转。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11: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影评人:“狼来了”未必不好

  每周影评主持人关雅荻认为,好莱坞大片配额增加对国产制片商肯定不利,“对于好莱坞大片,我们一直在喊狼来了,现在真来了。现在是整个国产制片公司要面对,我们该怎么办?首先国产片创作题材要丰富,要更面向市场化,但我们现在受到的限制较多。”关雅荻在影评人之外,还做过制片人,他形容国产电影好比大刀队,好莱坞是洋枪洋炮,“现在‘长城’开了口子,希望有关部门创造条件让大刀队实力变强”。  影评人周黎明(微博)表示,多一点好莱坞电影进入中国,从长远来讲并不可怕,“以前国产片像温室里的花朵,受到很多年的保护,现在花朵要放到狂风中,这要促使大家在竞争中成长。”周黎明认为,电影贸易的争端从来不是“零和游戏”,对美国的好处不一定对中国是坏处,“以后影迷能在大银幕看到更多好的电影,电影院的收益也能增加。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的情况下,中美电影产业以后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华语片制片商关键还是想法拍好自己的电影。”

  特刊统筹/李世聪 采写/本报记者 杨林 孙琳琳 特约撰文/陈世亚(《环球银幕》杂志亦有贡献)
发表于 2012-3-24 18: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覃宏来讲,星美传媒旗下还有电影制作公司,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他告诉记者:“现有国产片本来就多,选择档期时都在躲着好莱坞大片。现在增加14部,国产片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曾在索尼哥伦比亚公司工作过的导演何平(微博)观点比较特别,首先他觉得政策的改变会让国内的制片人更加了解竞争对手的运作模式,“国内观众不缺乏对进口大片的了解,也不会因为多看几部进口影片就少看国产影片。我反倒希望借此机会能够有国际制片人、国际制片公司进入国内市场,什么时候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在中国设立分公司,或许才能在冲击上游制片的同时,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造血功能’。”在何平看来,除了上游的制作能力,影院和院线这样的下游也需要更多创造票房的影片上映,增加进口影片对下游是一种输血行为,把下游院线、影院的生存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等待上游制片“病情”好转。
发表于 2012-4-8 13: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死亡在今年的事情,是愿意让国外影片逐渐扩大中国地盘的问题。国产影片的粗制滥造,又让人家乘虚而入,有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
发表于 2012-4-18 08: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6-17 01:48 , Processed in 0.08865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