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31|回复: 0

聊斋中的那些鬼故事,为什么都发生在清明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0 1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节成了一个节日,是因为另外两个我们今天已经不熟悉的节日祓禊宴饮、踏青游玩上巳和上坟祭奠日的寒食节与清明三节时间相近,三个节日逐渐融合,但是上巳、寒食两节日被人们所淡忘,于是“清明节”就兼具了节气,慎终追远、踏青游玩的功能,成了今天一个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亦称其为“鬼节”,是上坟祭祖的日子。《帝京岁时纪胜》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正因为清明节是鬼节,又是上坟祭祖日,所以在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中的鬼故事大都发生在清明节。比如:

一、秀才和鱼妖的人鱼恋
《海大鱼》篇里有讲到鱼类清明上墓的风俗:海滨故无山。一日,忽见峻岭重叠,绵亘数里,众悉骇怪。又一日,山忽他徙,化而乌有。相传海中大鱼,值清明节,则携眷口往拜其墓,故寒食时多见之。而这一传说风俗,衍生出人与鱼妖相遇的故事:一秀才寄宿渔舟,沽酒独酌。夜阑,偶遇言词甚雅的于子游,欢饮至中夜,原来于子游乃清明过往拜墓的鱼妖。

二、米生和神女之恋
再如 《神女》,米生蒙冤,关押在狱,出狱后田产荡尽,一贫如洗,偶遇绝代佳人神女,神女以价值百金的珠花赠予米生。一年后的清明节,米生在游人众多的深山再遇神女:过岁,赴郡应童子试,误入深山。会清明节,游人甚众。有数女骑来,内一女郎,即曩年车中人也。

将《神女》与 《青凤》对比发现,两文皆是人 (男子)与异类相遇、相恋,皆在“夜暮”之时相遇,然后女子飘然而去,男子不知其所往,日夜恋慕。但都无意中于“清明”巧遇,只是《青凤》利用了清明上墓习俗,而 《神女》利用了清明踏青春游习俗。

三、耿去病和狐鬼花妖的故事
蒲松龄在 《聊斋志异》中讲述狐鬼花妖的故事时,亦有时选择“清明上墓”这个特别时间,作为故事衍生、开展的时机和背景。如 《青凤》篇,主人公耿去病的清明奇遇:会清明上墓归,见小狐二,为犬逼逐。其一投荒窜去,一则皇急道上。望见生,依依哀啼,阘耳辑首,似乞其援。生怜之,启裳衿,提抱以归。闭门,置床上,则青凤也。

以“清明”为时间讲述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较为常见。如 《洛阳三怪记》、《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的主人公奚宣赞、潘小员外都是在外出游玩之时遇到妖精化身的美少妇,然后与女鬼同床共枕。在“三言”、“二拍”中以“清明”为时间展开的鬼故事据统计也有近三十篇。

这些鬼故事为什么都发声在清明呢?

一、清明节是古代女子难得外出游玩的节日
在古代,女子们平日里都呆在深闺小院,是不可以随意外出的。只有在清明、元宵这些特殊的节日才可以出门游玩。《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家乡自然也是如此。所有的神话和故事都是一人的现实为原型的。这就让作者蒲公联想到女鬼们的生活,清明节也是他们出来玩的时间,和人类的艳遇自然就发声了,就好似古代的大家小姐元宵和清明出外偶遇情郎。

二、作者的艺术手法
对于鬼故事来讲,包括《聊斋》《警世通言》《三言两拍》等作品都热衷于“清明叙事模式”。清明节,男子外出踏青或祭祀,邂逅女鬼女妖,接下来发生一系列或美好、或荒诞、或恐怖的离奇的故事。作者们把故事都安排在清明,看似偶然,实则另有深意,所有的鬼怪故事都要有一个现实的落脚点。只有在这个落脚点,故事的真实和虚构才能让人傻傻分不清,让读者觉得恍惚若真实发生,带给读者那种亦真亦幻、亦实亦虚的艺术魅力。

又到清明节,您是否想起了那些或恐怖、或美丽、或玄幻、或灵异的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呢?或者大家有什么鬼故事分享呢?
/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6-8 01:20 , Processed in 0.10488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