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61|回复: 0

悼亡词中,苏轼的最感人,王安石的不知名,却最痛彻心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27 11:5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

然而,小编每次读来都觉得痛侧心扉的反倒是另一首不知名的作品,是王安石在皇佑二年(1050)所作。
别鄞女
宋代:王安石
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
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王安石时任鄞县知县,期满准备西归都城。鄞女,是诗人的夫人在鄞县生的一个女儿,一年后此幼女就不幸夭折。在王安石西归之时特意去看望了一次天人永隔的女儿,上面这首诗,就是他与不到两岁就夭折入土的幼女辞别时,其悲哀心境的写实,表达了作者为人父的缅怀爱女之情。

对父母来说,孩子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生活的希望和寄托!如今孩子离他们而去,犹如天塌地陷,世上还能有什么比生离死别更痛苦的事情吗?在生离死别中,又有什么比白发人送黑发人更痛楚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请大家牢记南瓜园网址 www.nan2008.com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南瓜园

GMT+8, 2024-6-8 21:58 , Processed in 0.0749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